第二回、神陵探秘 (第2/2页)
但还有一个疑问:单凭脚步声,真的能引起铁盒共振?
周真页打个寒颤,决定不去思考如此科学的问题,一溜烟跑出石室。
在穿过门洞的那一刻,他感觉自己仿佛一下子缩小了许多倍。
因为在前方迎接他的,是一处巨大的黑暗空间,极宽、极广、极高,即便以电筒最高三万流明度的光亮探扫,也仅能窥一斑而难见全貌。
在门洞两侧,各有一条石砌凹槽,沿着墙根往远处延伸;墙面绘有巨幅壁画,因年久而斑驳;地面由大块条石铺成;再往前走一段路,就能看到一双巨脚——石像的脚,从这脚的尺寸判断,整尊石像恐怕得有十多米高。
通过种种细节判断,整个地方应该是一座极雄伟的殿堂建筑,重重黑暗亦难掩其壮丽。
莫非这里就是陵墓主体?
正当周真页心情激荡,准备进一步探索此地的时候,电筒猛闪几下,居然熄灭了,一切陷入绝对的黑暗。
这是没电了?
他在身上掏摸几下,想找备用电池,可旋即想起这电筒是内置式充电池,只能充电不能替换,可自己又没带充电宝。
无奈之下,他只好取出最后的备用光源:手机。
手机也有自带的电筒,但那亮度就没法看了,顶天也只能照出三米开外。
用来探路不好使,但用来看书还是不错的。
周真页再次翻开穿山鼠笔记,尝试找点有用的线索。
要说手上这本笔记,还真不简单。看那磨损的外皮和泛黄的内页,估计得有十多年的历史,已算老物件,可里面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资料更吓人,最远能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包括当年建陵大工匠流传下来的形制图、墓志、口诀、歌谣等。
甚至早在百余年前,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穿山鼠帮就已经开始相关资料的搜集、勘测、破译、推算工作,经过好几代门徒的累积,最终成果被汇总到这一本笔记上面。
结果就‘便宜’了周真页。
因为曾经把整本笔记浏览过一遍,此时再查阅可谓是毫不费力。
“主祭品进入大殿后,殿门应立即闭锁,七七四十九天后由外侧打开。祭祀开始,应立即启动灯火机括,殿内须时刻保持照明。”
这是一段甲骨文的白话译文,笔记里还夹着甲骨文原件:一片残破兽骨的照片。
周真页轻敲指头,感觉这段话里隐藏着相当重要的讯息。
别的不说,光这个‘灯火机括’就很让人在意,如果找到了那处机关,有没可能让这个地方亮起来?
虽说这几千年前的东西,留到现在八成也是失效了,可他还是想尝试一把。
问题是,地方这么大,又缺乏有效照明,怎么找?
周真页仔细想了想,掏出一个圆型物件,摆稳了往手背上一放,可以看到物件里有根细针迅速转动——原来是个指南针。
其实这个燃灯机关的位置不难猜测,多半是在殿门附近,而这座殿堂虽然深入山腹,但在方位上依旧是经典的坐北朝南,也就是殿门应该朝向南方。
现在指南针在手,周真页快步前进,很快就找到了牢牢关闭的殿门,几分钟后,又在殿门左侧找到了一个造型奇特的金属栱杆装置。
抓住栱杆扳了几下,装置纹丝不动。
要是一般人这时只能放弃了,可周真页懂内功啊,他当即气运丹田,将内劲源源不断渡向双手,每添满一管气脉,就相当于增加一百公斤力度。
结果一直加到三百多公斤力度,金属栱杆都开始弯曲了,装置还是没半点反应。
他怕把栱杆掰断,不敢再硬来,蹲着简单检查了一下,发现这架不知道多少年头的古董机械,老早就锈死了。
生锈不奇怪,奇就奇在它仅仅是表面锈蚀,整体结构依旧完好,青铜罩壳之下,旋钮、咬齿环环相扣,轴钉、筋簧榫卯相承,其精密程度不输后世的大型钟表。
远古时期有这种科技水平么?
只能说这座神之陵墓已经大大超越了时代局限,里面的东西根本无法以常理看待。
至于生锈这个问题,倒是有希望解决……
周真页目光一闪,望向那间摆满了大缸的石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