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特沃斯—伍德豪斯庄园 (第2/2页)
彼得是个多情的“公子哥”,喜欢和住在父亲矿区里的女孩子们纠缠不清。
短短三年时间里,20岁出头的他就有了三个儿子。
1946年,已是菲茨威廉伯爵八世的彼得结识凯瑟琳·肯尼迪。
凯瑟琳来自一个声名显赫的美国家庭,父亲是时任美国驻英国大使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二哥约翰·肯尼迪后来当选美国第35任总统。
彼得和凯瑟琳相爱了,但由于种种因素,他们的感情无法被周围的人接受,肯尼迪家族甚至从来不承认这段感情的存在。
其一,彼得当时已经结婚,其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两人宗教信仰不同。
凯瑟琳是天主教徒,而和大多数英国封建贵族一样,菲茨威廉家族与天主教水火不容。
凯瑟琳的家人也警告她,如果她嫁给彼得,将被剥夺家族继承权。
1948年5月,彼得和凯瑟琳在一个雷雨天乘坐私人飞机前往法国南部,结果飞机坠毁,这对相爱两年的情侣不幸身亡。
彼得死后,他的长子埃里克成为菲茨威廉伯爵九世。
但埃里克酗酒成性,根本无力掌管温特沃思庄园。
矿工后代杰夫·斯蒂尔当年参加了彼得的葬礼,他回忆说:“彼得死了,庄园也大势已去。
温特沃思庄园随他一起‘毁灭’了。”
仇:煤矿之争
实际上,真正导致温特沃思庄园“毁灭”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死亡或无能,而是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和仇恨,以及对“黑色钻石”的争夺。
尽管南约克郡矿工协会一直把菲茨威廉家族称作“最完美的雇主”,但一个家族的高尚举动,无法改变资产阶级政党对整个封建贵族阶级的仇视。
更何况,这个家族掌握着可以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宝贵矿产资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温特沃思庄园一度沉寂。
水晶吊灯、绸缎窗帘、艺术名画等被统统收进储藏室。
战争结束,庄园侥幸躲过德军的炸弹,却没能逃过工党的破坏。
1945年,工党上台执政。
1946年4月的一天,彼得站在房间窗户前远眺,看见一队卡车开到温特沃思庄园前的草坪上。
这是能源部门官员曼尼·欣韦尔派来的建筑工队,他们准备在这里大规模采矿。
而他们下一个目标,就是庄园美丽的花园。
欣韦尔是工党激进成员的代表,仇视拥有特权、占据能源资源的封建贵族,赞成废除爵位世袭制。
欣韦尔颁布的命令称,为获取国家急需的燃料,他们要一直挖到庄园主宅的后门。
就这样,庄园入口处那些300多年的古树被连根拔起,壮观的林荫大道消失了,庄园里宽阔的草坪被一片片掀开。
泥土、碎石、植物在庄园主宅前堆成一座高达15米的小山,“山顶”正好与彼得卧室的窗户相平。
为保护家园,彼得不甘示弱,发起反击。
他委托一批地理学家和采矿工程师向政府证明,庄园地下的煤“不够优质”,“没有开采价值”。
同时,约克郡的矿工们、劳工组织、甚至当地一些工党领导下的政府机构,都自发站到彼得这一边,抗议能源部门破坏庄园。
然而,欣韦尔不为所动。
他不相信这些请求和抗议是发自人们内心,反认为这是彼得在“蓄意兴风作浪”。
最终,一切努力均告失败。庄园美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英国最大的露天煤矿。
衰:炬化成灰
1949年,就在彼得因空难丧生一年后,庄园再次遭遇巨变。
彼得的姑姑梅布尔·史密斯将庄园部分出租,办起一所女子体育教师培训学校。
此时,彼得之子、菲茨威廉伯爵九世埃里克却只知酩酊度日,根本无力挽回局面。
在昔日金碧辉煌的“大理石厅”里,乔治王五世和众多达官贵人观赏过俄罗斯芭蕾舞后安娜·帕夫洛娃的优美舞姿。
如今,这里却堆满供培训学校使用的体育器材。
穿过那些曾挂满名画的房间,走廊尽头的窗户外,是一堆又一堆矿渣。
等到埃里克的儿子汤姆继承爵位、成为菲茨威廉家族最后一位伯爵时,他只能拥有庄园的40个房间。
1972年,汤姆命令家仆将大量有关菲茨威廉家族的文字资料,用拖拉机拉到庄园空地上,付之一炬。
这些资料包括整个家族两百多年内流传下来的私人书信、家庭档案等,重达16吨。
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星期。
有关菲茨威廉伯爵七世到九世的几乎所有文字记载,都燃成灰烬。
没人知道这次焚烧的真正原因。
菲茨威廉家族的后人伊恩·邦德猜测说:“他们想毁掉这些东西,是因为他们自己已经被毁掉。
他们不幸降生在这个家族的没落时期。”
1979年,汤姆去世。
数年后,培训学校放弃租赁权,将占用的房间归还庄园。
1988年,汤姆的女儿宣布出售庄园主宅和部分土地。
次年,一名商人买下古宅,但仅一年后,因负债累累,他不得不将古宅物归原主。
一年后,一名年迈的建筑师以比普通民宅还便宜的价格购得古宅。
至此,温特沃思庄园彻底告别“菲茨威廉家族时代”。
庄园新主人名叫克里福德·纽博尔德。
但庄园附近村庄里的居民还没有一人见过他。
他从不雇用当地人,也不回复任何当地人的来信。
2006年最后一夜,村民们聚集在庄园不远处一家酒吧里狂欢,等待新年来临。
温特沃思庄园的古宅却悄无声息。
当时针指向12点,五楼的5扇窗户内终于亮出灯光,剩下的995扇窗户,依然笼罩在寂静黑暗中。
庄园中的家族变迁
温特沃斯庄园的历史与它主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有三个贵族家庭曾经先后入主这里——温特沃斯家族、沃森家族和菲兹威廉家族,这样的岁月持续到1979年。
第十代伯爵于1979年死后,没有子嗣,家财由家族托管基金会管理。
这个家族托管基金会一直与英国政府打官司,认为文特沃思—伍德豪斯庄园和豪宅遭到的损失应该由政府负责。
他们还说,由于挖掘煤炭造成地基下沉,导致厅堂房间开裂。
1989年,菲兹威廉家族信托会决定出售豪宅和紧接周围的七十英亩(28万平米)土地,但是保留15000英亩(61平方公里)在家族手中。
当地出生的一个商人买下豪宅。
但是,不久之后,那个商人生意失败,银行收回豪宅,于1999年再次回到市场,由建筑师克里福德·纽博尔德(CliffordNewbold)以仅仅150万英镑的代价买下。
近年来,除了克里福德·纽博尔德本人之外,包括查尔斯王储在内的英国人纷纷呼吁英国政府和各界支持重修温特沃思—伍德豪斯豪宅,修好之后,对公众开放。
在凡事慢吞吞(或者说小心翼翼)的英国,即使从呼吁到获得足够支持,即使有关部门做出有利修复的决定,再到采取行动,最后慢工细活将之做成,没有十年甚至三十几年,难竟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