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竞争激烈 (第2/2页)
陈伯对他不擅长写诗这一点很是无奈,但他转念一想,诗词歌赋需要大量积累,甚至需要自身有足够丰富的经历,而段书瑞时常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能有丰富经历才怪了。这么多士人,有人擅诗有人擅书,若是样样精通,那都是可以在史书上留名的人物了。
“文辞上再精妙些,思维再缜密些,你乡试必能取中。”陈伯嘱咐道,“你眼下文章已有了火候,但切记不能自满。乡试可不是这么好过的,届时会有一大堆来自不同学馆的生徒和你一同竞争。”
段书瑞自然清楚。
唐睿宗执政时期,就曾说过:“每年贡明经、进士,不须限数,贵在得人。”[1]有了这一规定,贡士的数字也就必然增加了。实际上,单是明经和进士,每年报送到京都的绝不止一千人。若是将制举等科一并算上,每年到长安应试的,二三千人是会有的。
隋唐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已经南移,文化中心也逐渐向南方转移。江南地区——也就是现代的苏、沪、皖三省,三省士子中举人数一直名列前茅。而福建道一带,尤其是现在的莆田地区,更是文人辈出。和这么多士子相比,段书瑞实在没有信心能够脱颖而出。
“段兄,在想什么呢?”崔景信伸手在他面前挥了挥,将他从芜杂的思绪中拉出来。
“没什么,事在人为,我们好好准备就是了。尽人事听天命吧。”讲到最后一句,他刻意加重了语气。那更像是他对自己说的。
“哎,对了。这次月测考完,我们一同去大慈恩寺祈福如何?”崔景信饶有兴趣的说道。
“祈福?”段书瑞一愣,有些没反应过来。
“是啊。段兄还未成婚,在下可为你去求一段姻缘。”崔景信笑嘻嘻的说道。
“……不去了。”段书瑞一张脸冷若冰霜,仿佛下一秒他的眼里就要射出刀片,将崔景信钉在墙上。
“哎哎,段兄当真了?”崔景信作势要打自己的脸,“我瞎说的,可别放在心上啊。”
“好吧,到时候就由崔兄你出路费吧。”段书瑞斜了他一眼,反正这要求是他主动提出来的。
“那是自然了。”崔景信又转向陈舒云,“陈兄,你认为如何啊?”
陈舒云笑道:“我没有异议。我们考完的第二天就可以去,师傅要阅卷,估计会给我们放一天假。”
很快,就到了月测的时间。崔景信本想夹带小抄进学堂,但想到师傅那不按常理出题的风格,只得作罢。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因为陈伯这次破天荒的进行了考前搜身!他不仅检查了三人的头发和鞋底,还将三人从脖子到裤脚摸了个遍。其中对崔景信的搜检时间最久。崔景信感受到陈伯那双粗糙的手在自己身上游走,心中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准备小抄。要不然一顿皮肉之苦是绝对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