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叛逆期 (第2/2页)
先后转了了东西南北四九城,不是太小就是太贵,只能向歪再看看,最便宜在南城外,鸿儒说不考虑南边,他知道北京有个说法东贵西富,南贱北贫, 最次西北,锁定西北后,鸿儒对西北有些情怀,他喜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为别的,以后自己老了,早起床散步带着秋盈可以溜达到清华园,也是很不错的事情,鸿平爱人有个同事家房子想出手,好像在蓝旗营五道口附近。价格不贵不到2000就出手。
鸿儒一家就去看了下,这个院子比较破旧,已经好久没有人住了因为靠近铁路会有噪音,不是居住首选很难出手,院子里杂草丛生,房主单位分了福利房搬走了,很少回来,屋也有些破败,不过院子不小。但秋盈觉得,只要能在北京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房子确定后,鸿儒的妈妈也很支持他们的决定。她知道在北京拥有一个自己的家是多么重要。尽管这个院子的条件并不理想。
手续办好后,秋盈还惦记家里农田和牲畜,不放心姥姥姥爷,她带着孩子先回来了,留下鸿儒收拾房子,能修就先修修 等有钱再盖,修好房间多的话,秋果说可以租出去单间,这样也能赚点。
在初中,静儿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她们大多来自邻村,有的结伴走着回家有的骑自行车。这些新同学性格各异,有的活泼开朗,总是笑语盈盈;有的文静内向,喜欢静静地看书;还有的热情大方,乐于分享自己的故事。她们在一起讨论学习问题,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很快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放学后,常常结伴而行,骑着自行车一同回家。在骑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小麻烦,比如自行车轮胎没气了。由于静儿是本村人,对周边的环境比较熟悉,而且她家离学校不远,所以同学们都会找静儿帮忙借打气筒。
静儿总是很乐意帮助她们。她会热情地邀请她们到自己家里,拿出打气筒,然后一起动手给自行车打气。在打气的过程中,她们还会聊起各自的家庭、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静儿一边帮忙打气,一边认真地倾听她们的分享,时不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气氛轻松而融洽。看到同学们因为自己的帮助而解决了问题,静儿心里也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
然而,在初中这个新环境中,静儿也感受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外村的学生比较多,他们对静儿都很友好,总是热情地打招呼,主动与她交流。这让静儿感到很温暖,也让她更快地融入了这个集体。但是,班里的男生和女生之间却很少说话,整个教室里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氛围。
教室里的座位安排也颇为特殊,从中间分开,一分为二,左边是男生,右边是女生。这种安排让男生和女生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屏障,彼此之间很少交流。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男生和女生都专注地听着,但课间休息时,他们却各自聚在一起,很少有跨区域的互动。偶尔有男生和女生的目光相遇,也会立刻闪躲开来,仿佛有什么不可逾越的规矩。
这种现象让静儿感到有些困惑,她不明白为什么男生和女生之间不能像小学时那样自由地交流。她记得在小学时,男生和女生经常一起玩耍、聊天,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烦恼。而现在,他们却像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彼此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静儿看着教室里日益明显的男女生“楚河汉界”般的划分现象,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忧虑之情。她深知这种泾渭分明的状态不仅对同学们之间的团结与互助造成了极大阻碍,更严重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凝聚力。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静儿毅然决然地决定要向老师反映这一情况。
说干就干!静儿迅速找到了平日里关系亲密、志同道合的几位好同学,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着如何解决眼前这个棘手的问题。最终,他们共同商议出一个方案——给老师写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件。
在这封信里,静儿等人用生动而详尽的语言描绘了班里目前的状况:男女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互动交流,甚至连小组合作学习都难以顺利开展;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应有的活力与朝气……同时,针对这些问题,他们还认真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重新调整座位布局,让男女生交叉落座,以增进彼此间的接触机会;组织更多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鼓励男女生积极参与其中等等。
怀揣着满心期待,静儿和她的小伙伴们将这份承载着众人期望的信件小心翼翼地折叠起来,装入信封之中。然后,他们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来到了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门前。轻轻叩响房门后,只见那位身着蓝色中山装、面容和蔼可亲的老师微笑着迎了出来。
静儿深吸一口气,双手恭敬地递上那封饱含心血的信件,并诚恳地说道:“老师,请您看看我们写的这封信,我们真的很希望班级能够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充满温暖与友爱。”老师接过信,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许之意,他拍了拍静儿的肩膀,表示一定会认真阅读并考虑大家所提的意见和建议。
目送着老师转身走进办公室,静儿和同学们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他们默默祈祷着老师能够重视这件事情,并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班级现状,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中快乐成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