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做事要以大局为重 (第1/2页)
爱看中文 www.ikanzw.cc,最快更新万物阴阳大道论!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注释
“执大象”中的“执”是掌握之意,“大象”指“道”,因“道”无处不在,是宇宙间最大的“象”.
“安平太”中“安”可理解为乃、于是,“太”同“泰”,有安宁、平和、通泰之意.
“乐与饵”指音乐和美食等能吸引人的事物.
“既”意为尽.
译文
谁掌握了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都会来投靠。投靠后彼此不相互伤害,于是大家都能平和安泰。音乐和美食,能让过路的人停下脚步。而“道”说出来平淡无味,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
赏析
道的吸引力与作用:“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体现了道的巨大魅力和其所能带来的和谐安宁。掌握大道的人或遵循大道的地方,会吸引天下人归附,且人们能和平共处,社会呈现出安定、和谐、康泰的状态,如历史上的“文景之治”便被认为是统治者遵循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从而使百姓安居乐业的例证.
对世俗诱惑的看法:“乐与饵,过客止”表明世俗中的感官享受和物质诱惑虽具有吸引力,但这种吸引力是短暂和表面的。它与道的平淡无味形成对比,警示人们不要沉迷于世俗的诱惑,而应追求更深远、更持久的道.
道的特性:“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描述了道的平淡、无形、无声等特性,强调道虽不像音乐美食那样能给人带来直接的感官刺激,但它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价值,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和源泉,其作用和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我的认为和他们的不一样。
第一句,(“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在我的认知当中,大象所代表的含义其实就是大局观。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地把握并掌控住整个局面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时,他才能够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人与他一同前行。因为人们往往更愿意追随那些具有卓越远见、能够引领众人朝着正确目标迈进的领导者。随着参与进来的人数不断增多,就如同冬日里相互依偎取暖一般,大家紧密团结在一起,彼此携手合作。这种团队协作的力量使得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从而达成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一个参与者最终都有可能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无论是物质财富、名誉地位还是精神层面的满足感等等,只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去追求那个既定的目标,一切皆有可能成为现实。
第二句,( 乐与饵,过客止。 )
这句话再简单不过啦,如果只是那些喜欢凑个热闹、瞎起哄的家伙,又或是一门心思只想占便宜却一毛不拔、有进无出的吝啬鬼,那就让他们有多远滚多远吧!像这种类型的人,我们绝对不可能与之合作。因为与他们联手做事,不仅难以达成预期目标,还很有可能会被拖后腿,甚至给整个项目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呢。所以啊,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把这些不靠谱的人统统排除在外才行哦!
第三句,(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
既然已经把话给说出口了,那无论如何都一定要去做到才行啊!如果只是随口一说,说完之后就将其抛诸脑后,根本不去付诸实践;又或者是明明承诺了要去做某件事情,但到最后却又出尔反尔、言而无信,那么这样的说辞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岂不是如同那镜花水月一般,看似美好却终究只是一场虚幻的泡影吗?所以呀,做人就得有担当,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应该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稳稳当当、落地有声!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也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己所许下的诺言和目标。否则的话,如果总是说了不算、算了不说,那么久而久之,不仅会让身边的人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连自己恐怕都会瞧不起自己吧。
第四句,(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 )。
人们常常会被自己所看到的表象所迷惑,误以为那就是事实的全部真相,但实际上,我们所目睹的景象未必就完全真实可靠。有时候,眼睛会欺骗我们,让我们对事物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判断。
同样地,仅仅听取他人的言辞描述也并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观点以及主观感受,他们在讲述事情时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歪曲或者遗漏某些关键细节,从而导致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所以说,无论是亲眼所见还是道听途说,都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冷静客观的心去分析和思考,不盲目相信,而是通过多方面的考证和验证来探寻真正的事实。
第五句,( 用之不足既. )
世间之事纷繁复杂,无论大小巨细,皆需以充足且确凿之证据作为判断与决策之依据。倘若遭遇难以定夺、犹豫不决之时,则应秉持虚心求教之态,广泛倾听各方意见,积极询问有识之士,深入思考其中利弊得失。如此这般,方能于迷雾重重之中拨云见日,寻得正确之方向,做出明智之举。切不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以免误入歧途,追悔莫及。须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唯有广纳良言、深思熟虑,方可在这变幻莫测之世界中立稳脚跟,成就一番事业。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一章的典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