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章 改变一下方式,有可能效果更好 (第1/2页)
爱看中文 www.ikanzw.cc,最快更新万物阴阳大道论!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内容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
1. 核心含义
这一章老子强调了“柔”与“无为”的力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够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比如水是很柔软的,但它能水滴石穿,能冲垮坚固的堤坝,在山谷中奔腾无阻,体现了柔能克刚的思想。
“无有入无间”,是说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就像空气是无形的,它可以渗透到任何空间,包括看似没有缝隙的物体周围。这也在说明“无”的力量。
老子从这些自然现象中领悟到“无为之有益”。这里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去干预,顺应自然规律去行事。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老子推崇不言的教导方式和无为的益处,他认为这种境界是很难被人企及的。因为人们通常习惯用强硬的手段和言语去施加影响,而忽视了这种柔和、顺应自然的方式。
2. 哲学意义
在为人处世方面,这一章告诉人们不要总是以强硬的姿态去面对世界,要懂得运用柔和的智慧。比如在沟通中,温和的言语可能比激烈的争吵更容易让人接受。
在治理国家或管理事务上,“无为”的理念也有重要意义。统治者如果能够不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社会自然地发展,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治理效果。这就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当人类不过度干扰时,它能够保持自身的平衡和繁荣。
下边是我的理解,希望各位陛下能给我一些指点,谢谢。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道德经》章节里,有好多地方都说了‘道’有两面性,这一句也是这个意思,要看把道用在什么地方。
说两个典故各位陛下就能领悟到了,
张英六尺巷的故事:
话说那清朝初年之时,朝局初定,天下尚处于恢复之期。这一日,京城之中的大学士张英府上却是闹出了一桩不大不小之事。原来是张英的家人们因着宅基地的边界划分问题,与隔壁的邻人起了争执。这两边皆是互不相让,僵持不下,局面一度陷入胶着。
消息很快便传到了远在朝堂之上忙碌的张英耳中。这位大学士闻听此事之后,略作思索,当即挥笔写下了一首诗当作给家中的回信。信中的诗句如此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当这首诗被送到张府时,张家众人传阅之后,皆深深感到羞愧不已。他们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行为实在太过狭隘和自私,竟为了区区几尺之地而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于是乎,张家主动地将自家的宅基地向后退让了整整三尺。
那邻家之人见到张家人竟然做出如此大度之举,心中亦是大为触动。原本还据理力争、不肯丝毫让步的他们,此刻也不禁为自己先前的行为感到汗颜。受此感化之下,这户人家亦同样选择了退让三尺。
就这样,原本剑拔弩张、互不相容的两户人家,因为彼此间的宽容与理解,各自让出了三尺之地。而就在这退让之间,两家之间竟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足足有六尺宽的小巷子。这条巷子虽不甚宽阔,但却见证了邻里之间的和睦与友善,从此成为了流传于民间的一段佳话。每当有人路过此地,听闻这段故事,无不对张英及其家人还有那位通情达理的邻居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的高尚品德。
二
满清入关之后,局势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然而,康熙帝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他深知要想稳固统治、安定民心,就必须推行一系列怀柔政策来缓和紧张的局面。
早在康熙初年,这位年轻而睿智的皇帝便果断地下令禁止圈田政策。这一政策曾经让无数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陷入困境。如今,康熙帝要求将那些被强行圈占的田地尽数交还原有的地主,还百姓一个公道。此令一出,广大民众无不拍手称快,对新朝的好感也随之增加。
时光荏苒,到了康熙晚年,他再次颁布一项重要政令——以康熙五十年的丁银分配为标准,并郑重承诺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项政策犹如一道温暖的阳光,照亮了百姓们的心坎。从此,他们不再担忧因人口增长而导致赋税加重,能够安心地繁衍生息、发展生产。
正是由于康熙帝实施的这些怀柔政策,使得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逐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原本因为高压政策而产生的不满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抵销。与此同时,这些政策极大地巩固了清初的政权,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