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第一枝 (第2/2页)
⑤绛楼:红色的小楼。
【典评】
《东风第一枝》是词牌名,相传是唐人吕谓老创,本来是为了咏梅,又称为《琼林第一枝》。
“薄劣东风,凄其夜雨,晓来依旧庭院”,薄情的东风,吹来了凄凉的夜雨,清晨的院子没有改变模样,可那多情的桃花却都开放了。纳兰的这咏物词婉妁而跌宕,含蓄深沉,有种欲扬先抑的感觉。
唐代孟槩的《本事诗》收录了许多与诗歌有关和传说故事,有一则与桃花相关。“相传唐崔护清明郊游,至村居求饮。有女持水至,含情倚桃伫立。明年清明再游访,则门庭如故,而人去室空矣。遂题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位风流才子在清明时节外出郊游,路过一个村庄时口渴难而。抬望眼,看到一位美丽的女子为他送水而来,倚着桃树巧笑盼兮。第二年他又来到了这个小小村庄,庭院依旧,可那梦中人却已经不在了。
那个瞬间已成千古。这位儒雅书生无处诉说自己内心的倾慕之情,只好将那份相思刻成一小诗,在春日之下挂于桃枝的梢头,几分落寞几分惆怅。
所以,桃花有着十分鲜明的象征意义。假如那位唐代才子看到了纳兰的唏嘘感慨,可能也会出人面桃花的叹息吧。情绪仍徘徊于“人面桃花”的故事中,直到“湘帘乍卷”才醒悟过来,看见了梁间栖燕。此处纳兰并未点明,推想而来他当时看到的肯定是一双燕子,所以才会出神,也许又忆起了从前与爱妻双宿双飞的美好时光吧。
这时,清震的莺儿立于枝间轻轻啼叫着,婉转而轻柔,十分动人。它飞去时,那桃枝微微颤动着,像美人般楚楚动人。一个“娇”字将莺声的细嫩、清亮描写得十分生动。前蜀李殉的《望远行》曾如是写道:“琼窗时听语莺娇,柳丝牵恨一条条。”
转至下片,纳兰的心思从眼前的庭院延伸到了山郭,他想像着伫立在夕阳下的桃花会是哪般风采。可似乎又觉得桃花会比较孤独,“想孤影、夕阳一片”,夕阳的余辉印照着桃花,越地悲凄了,所以词人为桃花找到一株水畔杨柳作陪,令它显得更迷离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