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丁原投降 (第2/2页)
他开始构思下一句话怎么说。
在这方面,原本王允是占据优势的,因为他在官场多年,惯会打机锋,玩弄语言技术。
可是现在,面对吴池时,这优势又不明显了……因为王允除了要在话术上压制对方外,还要时刻谨慎小心别暴露了自己。
他不能让吴池怀疑自己有敌意。
这样一来,打机锋时反而被吴池占了上风,因为吴池不需要顾忌什么,只专心怼对方就行了。
一个呼吸后,王允想到了说辞,刚要反击,却被旁的的事打断了,只得作罢。
等王允走后,吴池哈哈大笑,为这次的胜利感到愉悦。
再说徐晃那边,他面对丁原的指责,并没有说什么,更没有丝毫惭愧:
这些白波军的确是主公的麾下,那又怎么样?
他们的身份确实是贼,可他们却没有干过坏事!
要知道,自从吴池将裴元绍他们这些原黄巾渠帅死而复生后,就派他们去全国各地,去整合各路黄巾余党和山贼流寇。
现在,国内至少有一半的成名巨寇、大寇,都成了吴池的麾下。
而这整合,也不单单只是吞并纳入麾下而已。他们还会整顿那些新加入的成员的纪律,让他们停止再作恶,从此按照规矩行事。
徐晃可以肯定这一点是真的,因为……
他亲自过去看过,那些整合后的匪寇们,他们平时日用开销的主要收入来源……
是种地。
说起来有些好笑,但确实是真的。
而事实上,山贼主要靠种地为生,这也并非是吴池的独创,而是在中国几千年来,但凡形成一定规模、且有固定地盘的大寇巨寇们的普遍情况。
山贼种地,听来讽刺,但细细想来,却也可以理解。
首先,在山里种地,比在外面种地有优势。在山外面,农民们种地需要受到朝廷官府的压迫,和地方胥吏的勒索。农民们辛苦一年的收成,绝大部分被以各种名义搜刮上交上去,自己只能留很小的一部分,混个半饱。而一旦家里出事了,有个病啊灾啊的,那基本就可以宣告这个家庭的灭亡了……那是一分余钱也拿不出,出了事需要钱只能借贷,然后利滚利,负债累累,卖儿鬻女,家破人亡……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而在几千年历史上,苛政存在于大多数时期。
反观山里,除了耕地少点,养活不了太多人口外,那就没有缺点了。没有官府压榨,没有胥吏敲髓,自己种自己吃,简直不要太自在!
你问山贼首领会不会压榨他们?
一般不会,因为山贼首领也是人,他肚子就那么大,就算收粮,也只能自己吃,吃不了剩下了也只能等下顿,下顿也吃不了,那留着也没用了。
卖出去?
开玩笑,他们是贼,被官府通缉的目标,他们的余粮卖给谁啊?
自己吃吧!
山寨里的管理非常扁平化,架构也简单,除了底层喽啰外,上面无非就是小头领、大头领,大当家二当家三当家……
所有的‘领导’加起来也就那点人,他们顶多也就是不亲自种地,坐等其他人种地给他们吃,怎么也喂饱了。
没有市场,没有贵族,没有那些狗屁制度,没有杂七杂八的消耗资源之处……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腐化的基础。
你想腐化?
可以,但是等待你的,就是周围的其他山头的匪寇,就等着你腐化堕落了,再把你吞了!
所以,只要没被官军剿灭,他们的生活可以算是相当安逸。
当然了,贼寇之所以是贼寇,当然也是要下山劫掠的。只不过,劫掠相比起种地来说,风险很大,收益却未必大。
别看那些劫匪抢劫路人,看起来容易,好像把刀子一摆,就坐等收钱了。那你是‘光看贼吃肉,没见贼挨打’。不是所有被劫目标都老老实实交钱的,反抗的从来不在少数。
一反抗,就会产生伤亡。你一个劫匪本来好好的,四肢齐全,结果打劫时遇到反抗的,被人家砍掉一条腿……这辈子废了!
你拼着断腿干掉了对方,打开对方行囊一看……
只有几块发了霉的面饼……
赔大了!
所以说,打劫这事,是赔是赚,真是看运气。运气好,对方没反抗,交上大量资财。运气差,己方损失惨重,收益还不够治伤的。
再说回白波军这边,裴元绍他们自然也是会下山打劫,但只劫财,不害命。而且也不热衷于干这个……之前说了,风险大收益小。
他们还会主动攻打县城,抢掠大户……
这个倒是一般不会亏,因为那些大户家里的财物足够多,怎么也够弥补损失了。
但是,他们作为被整合过的‘有规矩’的强盗,也同样不会乱抢一气。
他们在每次抢掠前,都会事先派人去调查,只有发现对方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经常压迫百姓横行无道的那种人,裴元绍才会去攻打。
这样做既有了‘正义性’,从经济上看也是划算的……
贪官污吏当然要比勤劳致富的人更有钱啦!
毕竟……
良心是真的可以卖了换钱的。